(攝影|李曉文 )
在廣闊的瀾滄江流域,景邁古茶山遺產(chǎn)區(qū)最為奪目,猶如一匹墨綠錦緞上的瑪瑙石。
許多曾踏足世界各地秀木蔥蘢的旅行者們,一當立足這片奇美瑰麗的景象前端,無不駐足興嘆,其余以茶興盛之地與此處相較,近乎庭院于滄海之別。
早在東漢戰(zhàn)亂時期,布朗族首領帕哎冷于滇池畔率族人西遷,入緬地而南行,因遇茶而化險為夷,便于瀾滄江畔馴植茶園,落地生根,帶領族人棲居在此“云的故鄉(xiāng)”,自此生生不息,遺下“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茶樹”的古訓。
山川河流、遍布古寨村落,而貫通其中脈絡的是繁衍其間各民族的血脈、傳統(tǒng)、信仰、風俗、文化以及心理認同。不管游走于芒景、翁基,還是流連于糯崗、芒埂之間,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直至漢族同胞們千百年來共存一體,迭代歷經(jīng)的民族遷徙、尋山筑寨、伐木建房、開山種茶……
(攝影|譚春)
無論世外經(jīng)歷怎樣的王朝更迭,他們永遠能在群山深處的野性呼喚之中,探尋出樹木、泥土、石頭最樸素原始,最為適用而最和諧的完美曲調。
在土筑的厚實居所之間,環(huán)繞森森古木,于厚重的深深綠意里,不乏層層飽滿的詩情畫意,如同青苔綿延締結。
布朗族每年4月的“山龕節(jié)”祭祀茶祖活動距今1700多年,他們狩獵,通過肉食野蠻其體魄的同時,同樣以之奉養(yǎng)大地之力。
盡管當代文明曾反復詰難過祖先的選擇,畢竟,卻都無法設身處地探尋更加正確的方向。
景邁山先民較早認識到茶樹生長習性,并有意識模擬和利用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砍除一部分喬灌木而保留一部分遮陰喬木,在其間栽種茶樹,養(yǎng)護茶園,形成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布層)——草本層的上中下立體群落結構。
同時村民也會利用古茶樹與其他樹種之間的競爭或依存關系,將茶樹與其他樹種混種,主要依靠自然落葉和草本層所供肥力和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來防治病蟲害。
天然林下種植茶樹是當?shù)孛褡逶谥鸩矫鞑铇渖L習性的基礎上對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模擬和利用,是一種特殊而古老的茶葉栽培方式。
(攝影|劉建明)
在景邁山,生物多樣性不僅體現(xiàn)在豐富的植物、動物、菌類和微生物資源,還體現(xiàn)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景邁先民依奉茶林中的壽者為神靈,賦予了它人化、乃至神化的豐富內涵。
茶樹對于先民們賴以生息的水土環(huán)境,遠較當?shù)厝烁芨兄鹩谖⒛┑那趾?,大概對于民生的訴求,示以極為靈驗的福報。
“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jié)則饑?!泵慨敳枇址泵滔ⅲ厝徽咽玖孙L調雨順,而百物豐茂,衣食因而富足。
山民們參照每年蜂神樹蜂巢數(shù)量多寡,就可判定當年茶葉等農作的生長和收成情況。山地農業(yè)與茶園的共榮共生是當?shù)鼐用竦闹饕嫹绞健?/p>
與此相應,萬木并非無法感知人類的作用,景邁山下的許多茶園早年為除雜草曾用草甘磷、百草枯,一經(jīng)施用之后,土地便會持續(xù)數(shù)年的貧瘠減產(chǎn),而茶葉滋味變得苦澀不化。
(仙貢—奉祖供圖)
人們不禁會這么存想,山林大地對于人類造成的傷害是否會如同記憶一般留存疤痕,只有世代與土地相依存的民族才知曉,他們賴以生存的根系深入到何許千尋。
自然本身就具有生命力,不僅生養(yǎng)其間的花鳥草蟲皆具靈性,而雷霆雨露,俱為天恩。
云南茶山,何止千百,不過眾多茶友心之所系,夢魂牽縈處還是景邁山。
萬畝古茶園覽之不盡的壯闊,盤曲小道蜿蜒縱深的幽趣,一入其中,真有山中歲月長,人間茶路香之概。
恢恢古道,不復舊觀,然悠悠之思,可追其情。
茶山行路,駐馬停車,行走,是腳步踏入土地,也是心靈撲向自然。
春行景邁,山光鳥語,時覺神氣一清。
(攝影|子涵)
沿山麓彈石道盤亙而上,初晨春日東升,霞光映照,觸目皆綠,入眼即翠。沿著一條布滿青苔的蜿蜒小道往山頂進發(fā),茶中行走是最愉悅的旅途,眼接綠映,鼻聞茶香,甚而品嘗一片鮮葉,微苦回甘。
身周是古茶園,連綿不絕的古茶林根深葉茂,盤曲其間。
冬櫻花是景邁山最想留住的色彩,一瓣一瓣自在如夢,比拉祜小調更悠揚。
每于秋冬之際,茶林之上,云蒸霞蔚,隱伏于群山之間,涌動于山野之際,激賞壯懷。
而茶林中更有炫人眼目的冬櫻花,繁盛處煙霞錦繡,把這時節(jié)的景邁山襯出幾分嫵媚姿態(tài)。
花的點綴,不同于江南小兒女珠翠欲滴的妍態(tài),倒似是山野茶林間,爽朗的大姑娘,耳畔插幾朵野花的憨態(tài)可掬。
花開時,一簇簇,一叢叢,在滿眼蒼翠的茶樹、喬木間撒野似地,一片片如天上的云霞,猶如一片深綠畫布上打翻的粉色油彩,肆意潑開去,令冬日的幾分峭寒之氣頓時煙消瓦解。
景邁的櫻花,似是如蜜佳期,令人駐足守望,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陶陶樂此,忘情于中。
山的雄渾造就了茶的厚重,花的氣韻渲染出茶的嬌色。
在景邁,遠道而來的人只在觀景品茶就把生活作成了一副水墨。
文|三胡
供圖|朱力(除署名外)
來源:普洱雜志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